香菇
- 歷史記載形態特征生長習性分布情況香菇栽培使用價值烹飪方法適宜人群食用宜忌
中國的浙江省龍泉市,景寧縣,慶元縣三市縣交界地帶是世界最早人工栽培香菇的發源地,其香菇人工栽培技術史稱砍花法。據傳最早發明這項技術的是南宋龍泉縣龍溪鄉龍巖村人吳三公(真名吳煜yù)?!咀ⅲ浩漭牭噩F今歸慶元縣管轄,即今慶元人】。在人類香菇栽培史上,留下的可查證的文獻資料,最早、最完善的當為公元1209年,即南宋嘉定二年何澹所編《龍泉縣志》上的185個字。其中,慶元有中國香菇城之稱。
“香蕈(xùn),惟深山至陰處有之,其法:用干心木橄欖木、名蕈木孱,先就深山下砍倒仆地,用斧斑駁木皮上,候淹濕,經二年始間出,至第三年,蕈乃偏出。每經立春后,地氣發泄,雷雨震動,則交出木上,始采取以竹篾穿掛,焙干。至秋冬之交,再用偏木敲擊,其蕈間出,名曰驚蕈。惟經雨則出多,所制亦如春法,但不若春蕈之厚耳,大率厚而少者,香味具佳。又有一種適當清明向日處出小蕈,就木上自干,名曰日蕈,此蕈尤佳,但不可多得,今春蕈用日曬干,同謂之日蕈,香味亦佳?!?/p>
800年前留下這185個字,包含了香菇栽培從擇時、選樹、選場、砍花、培育、收采、烘干、分級整個過程,技術已十分成熟,其時,日本僅有野生香菇。至明代,浙江參政陸容(1436-1494)在任上所著《菽園雜志》卷十四中,將《龍泉縣志》中香蕈的185字以及制陶等五項轉記其中。又過了一百多年,到明嘉靖三十七年(1562年),在黃佐所編《廣東通志》中,將陸容《菽園雜志》中香蕈砍花栽培185個字,引入其中。其時,廣東各地已有大批浙江菇民(過去龍、慶、景三縣菇民不分各縣概稱浙江菇民),至清雍正九年(1731)廣東通志版在物產等欄記敘這185個字。日本林學家佐滕成裕,就是轉載與參考了《廣東通志》這185個字,總結、完善與整理成日本香菇栽培的第一本書——《驚蕈錄》,此時為1796年,距何澹所記已達587年。